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郦波

郦波 暂无评分

综合管理 国学应用

讲师官网:http://libo.sougen.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郦波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2015-11-10
    查看详情>> 闲书不闲,把所谓的闲书读出滋味,那就是好书……江苏全民阅读形象大使郦波19日做江苏书展大讲堂,从自己年少时的阅读经历说开,漫谈“读书人的品格与情怀”。
  • 查看详情>> 昨天晚上,2015《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结束了复赛第二场的激烈角逐。经过两轮比拼,主赛场上黑龙江队的鄂明泽、邵天泽和上海队的孙欣、徐琴舟、吴倩霓5位小选手成功杀入半决赛,贵州、新疆两队均无选手晋级。而同样受到关注的成人听写团赛场,上周在全国复赛第一场拿下首个团体冠军的现代快报队再创佳绩,将第二个“团体第一”收入囊中。其中,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三学生王羿龙更是拿下了个人第二的好成绩,与第一名仅相差两分。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主赛场 “水龙头”写成“水笼头”爆本场最大冷门 本届汉听大会采用双人对抗赛制。每一对新上场的选手的第一题都从常用易错字开始,第二题为应知应会类字词,第三题才会进入高难度题型。可是昨晚播出的首轮赛,连续多位选手栽在第一题所考的常用字上,令人大跌眼镜。 其中,新疆队艾克达·艾合买提江写错“磅礴”二字抱憾出局;上海队邵明怡将“水龙头”写成“水笼头”意外出局,爆出本场比赛最大冷门。 进入第二轮比拼后,赛事愈发扣人心弦,几乎成了黑龙江与上海两队对决的舞台。而本轮最胶着也最好看的赛段,由上海队徐琴舟与黑龙江队张芳瑞合作成就。从“赤壁鏖兵”一词开始,这两位学霸便以同错同对的高度默契,始终演绎着难分伯仲的瑜亮之争。比赛打到第十一个回合,主考官读出“缥缃”,两人原本都写出了正确答案,可是最后关头张芳瑞却提笔改字,将“缃”字错写了“湘”,遗憾退场。 最终,黑龙江队赢得5个参加半决赛名额中的2席,上海队揽下其余3席,而贵州、新疆两队均无所获。 成人听写团赛场 前十名里有四个人是现代快报队队员 在往届的汉听大会里,成人听写团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2013年首届汉听大会10位成人选手里只有3人书写正确“癞蛤蟆”一词,引发社会热议。 今年,由《现代快报》、《长江日报》、《大河报》、新华网、央视网等10家国内主流媒体招募的100位全国民间汉字高手,展现不俗实力,让观众感叹民间果真有汉字高手。 其中,现代快报队十位队员表现非常优秀,这十人皆是经历了重重选拔的江苏民间 “汉字达人”,来自社会各界,都在日常生活中对汉字有着非比寻常的热爱。最终《现代快报》以全程53.8%的平均正确率独占鳌头,继复赛首场夺冠后蝉联团体冠军。长江日报与央视网分列二、三名。 另外,在成人听写团个人正确率的排行榜上,现代快报队也是非常抢眼,前十名里有四个人都是现代快报队队员,他们分别是王羿龙(第二名),孔超和吴有祥(并列第五),陈亦昇(第八名)。 本期文化嘉宾 《现代快报》来自南京,我也来自南京 郦波在录制现场自豪介绍: 《现代快报》来自南京,我也来自南京 2015《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录制时分为四个现场,第一现场是来自全国的小选手比赛;第二现场是文化嘉宾现场点评考题和选手表现;第三现场是小选手们的亲友团和带队老师;第四现场是成人听写团。 昨晚播出的汉听大会节目中,第二现场邀请来的嘉宾是《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由于第二现场能够同时看到小选手和成人选手的表现,原本专心点评考题的郦波,看到现代快报队的优异表现忍不住现场喝彩,还向主持人介绍起《现代快报》。 录制结束后,疲惫的郦波老师还是热情地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现代快报队的表现让他印象深刻:“有几次题库给出了很有难度的词,我看到统计结果出来,快报的正确率是最高的。你知道,成人听写团的成绩,一般都是主持人念,但是我今天太高兴了,忍不住跟观众介绍了,《现代快报》是南京的报纸,我也来自南京。”
  • 查看详情>> 2015年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近日在河南安阳完成录制。记者在录制现场采访到了大会的文化嘉宾郦波,他表示,希望通过节目呼唤出隐藏在汉字中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民族DNA,找到曾经支撑民族文明向前走的、核心的、有价值的力量;同时他也提醒,要警惕《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第二个“奥数竞赛”。 赛制创新有利于与大众沟通 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赛制上较前两届进行了创新,一是从团队对抗变成个人对抗;二是从简单的难度分级到现在常用易错、应知应会词汇、各个层次的高难度词汇的考察。同时,还首次出现了现场媒体竞赛团,中新网也派出了自己的媒体听写体验团,同步参与了第四现场的汉字听写。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已经连续三届担任汉字听写大会的文化嘉宾。对于今年赛制的改变,郦波称,这有助于与大众之间的沟通。“如果都是难度较大字词,不容易引起大众共鸣,无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相反,如果都是考察简单的字词,无法显示选手的水平。由易到难的递进设计,有利于选手展现个人风采。” 而此次媒体听写团不光是媒体从业者参加,还有从民间海选出来的汉字达人。郦波认为,他们在比赛中表现非常抢眼。这说明高手在民间,也说明汉字的民间土壤还在。 呼唤出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民族DNA “一字一文化,一字一价值,一字一智慧,一字一历史。”郦波表示,节目题库的改变也透出节目的价值观——不是来秀汉字或炫知识的,而是通过汉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节目就是要把汉字背后的东西呈现在大众面前,呼唤出隐藏在汉字中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民族DNA,在文明的长河中寻根溯源,找到曾经支撑民族文明向前走的、核心的、有价值的力量。 郦波提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海外受到了很多华人、外国人的关注,影响很大。生长在德国没有接触过汉语的华人孩子观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后,跟父母说想回中国学汉语,这是因为深藏在他血脉中的东西复活了。 “每个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一种文化DNA。”郦波还讲述了自己在西方讲学的经历:“我在西方国家讲解汉字和汉文化时,曾经遇到一些不是在汉字语境里长大的的华人。他们一旦接触汉字,内心深处的文化DNA就觉醒了,甚至会无比疯狂地热爱。” 汉字推广要警惕急功近利 大会进行到第三届,参赛选手及其家长、老师、学校对比赛越来越重视,甚至将是非成败看得很重,而选手年龄偏小,可能不会深刻体会到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明等深意,这就增加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第二个“奥数”的风险。针对中新网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郦波表示,“汉字听写”的出发点很好,但也需要警惕在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那样就过犹不及了。 但在郦波看来,汉字本身跟数学不一样,不是纯技能的比赛。他首先从个体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孩子们将来不学数学了可能就忘光了,但由于母语文字的特殊性,虽然现在可能死记硬背,将来不会忘记。” “语文不是教材里教的内容,语文的本质是母语文字、母语文学、母语文化以及母语文明,这四个层级逐级递进,其中的基石是母语文字。如果对母语文字掌握不足,就谈不上对其他三个层面的掌握。”
  • 查看详情>> 《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做客南京台城,与书友们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 演讲中,郦波明确反对时下流行于大众的手机阅读,认为依赖碎片阅读,智商会下降。他表示,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年轻人都喜欢用手机来进阅读,看新闻,郦波觉得应该适可而止。“这种碎片化阅读,只能让人们形成感性阅读,而不是理性阅读。翻开书的最前面,是目录。为什么要有目录?是为了告诉你这本书的体系在哪里,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思维体系,这种思维体系叫做理性思维体系。”理性思维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培养青春期的孩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而科学的思维习惯,主要来自于学习和阅读。如果缺乏阅读这一关,尤其是书面语言接触得过少,孩子将很难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而碎片化阅读,不仅不会帮助你形成思维习惯,还会破坏你的理性思维。如果只依赖碎片化阅读,长此以往,人类的智商会下降。”郦波严肃地说。 郦波透露,他的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正是人生中读书的最黄金时期。“我平常教育我的孩子,一定要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而"两个基本点":一个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是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只要具备这些,孩子以后一定会有一个有价值、有成就的人生。” 郦波认为,青春期读书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那时读的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 查看详情>> 有一天,落榜生于祐在皇城的街道上散步,时值深秋,西风送落叶,斜阳照残影,顾影自怜的于祐徘徊在御沟边,望着漂浮的落叶,顺流而下,内心充满迷茫和怅惘,感到人生如落叶一样随水飘零。于是,他下意识地在蹲在御沟边,毫无目的地拨弄着河水。忽然,他看见顺水漂流过来一片红叶,上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墨迹。眼看着这片红叶就要从他眼前流走了,他急忙捞起来,仔细一看,哦,红叶上果然有字,还是一首诗,诗曰: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祐反复吟诵这首诗,细细地品味,从字迹来看,工整秀丽,应该出自于一个女子的手笔;从诗的含义来看,写的是一个女子孤寂无聊的心情,“深宫尽日闲”嘛,从这句中可以知道,她生活在深宫中,能写出这么哀绝凄婉的字句来,一定是一位绝妙佳人。十之八九,可能是一位宫女。于祐不由地叹道:“唉,可惜了一个如此多情的女子!” 于祐晾干了红叶,把它揣在怀中,回到了客店。以后的许多天,总会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红叶,痴痴的发呆。我们常说睹物思人啊,为什么定情要有信物,为什么结婚要送戒指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为什么不是一堆永流传啊?事实上,事物越小,越集中,越能引发人们对事物相关人的想念与思念,所以王维《红豆》诗才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啊。于祐虽然根本没见过那个红叶题诗的宫女,但他天天老看那个红叶,心中就不由自主想的全是那个素未谋面,却又神交已久的红颜知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许多日,竟然因为思虑过度,病倒在客店里。他的好友听说后,就赶到了于祐的住处来看他。在听完于祐说完自己得病的根由后,不由得哈哈大笑,说“你怎会如此愚钝,这个女子写这首诗,又不是有意于你,而你也是在偶然间得到的,何必如此痴情呢?而且,皇宫守备森严,你怎么可能找到这个女子呢?你的这种痴情真是好笑啊!” 于祐回答说:“唉!兄台,你也不必讥笑我,假如你身处我的这种境地,定然也会如此。姻缘前生已经注定,能得此佳人为妻,什么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注意,于祐这段话意思的关键在于他相信姻缘乃属前生注定,好像就是相信我们常说的宿命论,相信是命运把这片红叶送到了他的手里。所以,作为旁观者,他也知道寄希望于这段情感纯属是无稽之谈,但作为当事人,他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他心想,“佛祖高高在上,我若诚心抱定这段姻缘,佛祖必定会从我所愿的”。 于祐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一般人会觉得他就是当局者迷,痴心妄想而已。但我觉得这和唐人的文化心理有关系。我们知道唐代是三教并行的,也就是儒、释、道都很流行。释家,也就是佛家是讲宿命论的,这不用说。儒道两家看似不同,但追根溯源,都本出于《易》,而魏晋南北朝以来,易学盛行,到了唐代的儒、道两家这时候都有丰常浓厚的易学色彩。易学也讲命运,但不是佛家宿命论,不只是简单的命中注定。据我的研究,我认为中国传统易学的命运观其实是种系统论与信息论,它认为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信息变化多样,而有些信息的变化会引发整个系统的变化,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对于那些能引发整个系统变化的关键性信息,要研究,要重视,甚至要顶礼膜拜。所以易经中的卜筮,就是用极为神秘的形式去寻找这种信息,然后对它顶礼膜拜。后世易学流于民俗,发展成了相命之学,我认为那都是迷信,都是末流。但易学本身的这种命运观还是有着它独特的价值的。当然,这一块的内容相当艰深,也不适合在这里解释过多。但于祐把这件事当作是命运的安排,也就是他把这片红叶当作是他人生系统的关键信息、关键因素来看待的。认为这片红叶会带来他个人人生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命运观就不是佛家的宿命论了,宿命论本质是消极的,而这种命运观恰恰会催生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创造这种命运观的《易经》,在乾卦里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作用下,于祐拖着病体,又来到御沟边,沿着水流找到了源头。原来御沟的水流只是经过皇宫,它的源头在皇宫外面。这时,他看着御沟中顺水漂流的落叶,心中一阵阵地激动,仿佛梦想因此就会成真。他拾起一片红叶,也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流水无情何太急,红叶有意两心知”。 写完后,他把这片红叶放入御沟的上游,看着它飘飘荡荡,流进了皇宫里。 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于祐的这种行为到底有多荒唐。第一,你根本无法知道这红叶流进了皇宫能否被人注意到。它有可能怎么进去的,怎么出来,就像学生们听课,左耳进,右耳出,这叶子最大的可能就是上游进,下游出,流入皇宫不过是到此一游而已;第二,就算它进去了,也被人拾到了,谁又能保证那个人一定是当初叶上题诗的那一位呢?第三,就算过于幸运,拾到落叶的真便是在叶上题诗的那一位,但宫门一入深如海,她又怎么出得来又怎么与你相认呢?第四,就算她侥幸出宫了,又怎么知道你这首红叶诗是谁写的,人海茫茫,又到哪里去找你呢?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于祐这一做法确实荒唐,但不要忘了,你我这样想,那都是局外人,于祐他不这样想,他想到的只有千里姻缘一叶牵,一切自有命运的力量!这就像莱特兄弟相信他们能飞,于是他们最终飞起来了一样。果然,这片红叶开始发挥它在于祐人生中的关键性力量了。 经过这次落弟之后,于祐先是怀揣着那片红叶永远告别了科举的考场,以后他再也没参加科举,要是他还一如既往地考,说不定哪天考中了,就再也没有后来的故事了。然后他像我们开头说的来到了韩泳家做家教。 做家教又能做出什么事来呢?
  • 查看详情>> 我还记得小时候,曾经在海边放过漂流瓶。 好像当时是受了一部外国影片的情节的影响,拿一个空酒瓶,里面塞了张纸条,就满怀希望把它扔进了大海里。 那时候比较懵懂无知,也比较幼稚,记得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捡到这个瓶,记得要给我回信”。然后就什么都没写,没有姓名,没有地址,还好写的是汉语,捡到的人至少知道这应该是个中国人。 然后,好长一段时间,心里都满怀希望的等待。后来长大了,知道这很幼稚,也知道不可能真地会等到这样的一封回信。但我每一次站在河边,站在江边,站在海边,甚至只要是站在水边,就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冲动——希望真的可以捡回一个漂流瓶,里面有写给我的、不知是来自天涯海角的哪一个角落的回信。 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一种童年原型理论,是说童年的一些事情、一些想法,有时候会隐性地、或显性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大概就被这个漂流瓶情结给显性地影响了,所以一直到长大以后,我都特别喜欢写信。以前是用毛笔写那种蝇头小楷,觉得写的过程很惬意,很享受。现在都用电脑了,所以大多数时候用Email。但我即使接受了电子邮箱的写信方式,也一直难以接受QQ和MSN的那种信息传递方式,因为那实在太快了,太直接了,太没有等待与回味的余地了。或者因为那根本就不是写信,所以那只能叫聊天,要聊天的话,又不如面对面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你说的话得到无限的升华。所以我还是喜欢写信:在漫长的斟酌中,写下,寄出去;在漫长的等待后,收到,读出来。 但可惜,我当年从海上寄出的是一封再也不会有回信的信。 但也说不定呢!我总觉得这个世界是用“奇迹”这个词创造的。万一将来会有一封回信呢?万一会像唐代的于祐和韩翠萍那样,会在命运的驱使下发生一段真正的奇迹呢? 唐代于祐,是唐僖宗时期的人,并不是一个什么有名的诗人,只是一个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但在大唐的国度里,只要是读书人基本上就都是诗人,只要是诗人就会有传奇。这于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的例子。 说于祐年轻的时候,每年都到京城来参加科举考试,但很不幸,他作为一个高考落榜生,是年年考,年年不中。这让他的人生一直都黯淡无光。所以他最后只能到河中府贵人韩泳家去做家教和文字秘书。相比之下,我觉得古代的读书人还算是幸运的,高考落榜了,还能去当个师爷、秘书什么的。可现在,大学考上了,甚至研究生毕业了,这种职业和职位往往是打破了头也谋不上。 说在于祐彻底灰心,告别科举考试之前,就在某年他进京赶考的过程中发生过一件类似于漂流瓶事件的小事。 什么事呢?
  • 查看详情>> “虽然是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但我更愿意作为学长与大家交流。因为我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是从南师毕业的,中学读的还是南师附中,所以一度被称为南师最纯正的土著。”在今天南京师范大学第3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暨201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身着白衬衫、黑色西裤的文学院教授郦波以这番开场白引来掌声一片,结合自身的经历,他对“97后”的小伙伴们提出了10点寄语。 在南师的大学时光,郦波收获了真挚的师生情,同窗情。他首先寄语新生,要珍惜大学期间的真挚情感。要谈感情,怎么可以漏掉“那些年追过的女孩”?“这是《致青春》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怎么可以不说呢?”郦波的潮语不断引发同学们的笑声。 前些年,一个成绩特别好的男生问过郦波一个问题,大学是否应该谈恋爱?“只要是真挚的感情,不是自私自利的占有,不是性欲本能的宣泄,不是贪慕浮华的获得,不是寂寞无聊时光的填补,而是青春的感悟、灵魂间的触碰、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回归与崇拜,这种爱情为什么不能谈呢?我不仅赞成大学谈恋爱,甚至小学也可以谈。”郦波的大尺度调侃,再次引发一片掌声。 不过,郦波说,如果把谈恋爱作为读大学的目标,那就本末倒置了。他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理性精神。能让一个人成就人生梦想的,往往是大学期间树立的价值追求。 去年春季学期末最后一课,他曾给学生讲了一则新闻,一个学生因为高考压力太大,又跟同学斗了几句嘴,后来在一次课上,毫无征兆地从6楼跳下去了,“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基本没有自杀的。”结果,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嘀咕了一句话:“老师,端午节刚过。” 这让郦波哭笑不得,他告诉学生,屈原跳江是因为楚国灭国,他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这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为了更高的价值观去死。” 作为学长和老师,他送给新生10点寄语作为见面礼,这就是:可以恋爱,不要乱爱;生命时苦,唯学时乐;如需翘课,必为读书;用心读书,小心网络;亲近好书,亲近自然;感怀伤春,情绪适可;勇于实践,勇于自省;做思想者,非空想者;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有用没用,学点哲学。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